为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三合村分公司党总支部将剪纸艺术与廉洁教育相结合,开展廉洁文化剪纸活动,进一步营造廉洁自律,清廉过节的良好氛围。
12月30日上午,大家齐聚党建荣誉室,以“廉洁清风”为主题,通过简单的雕刻工具运用灵巧的双手仔细镂空勾勒,精心裁剪雕刻,用心感受“千刻不落,万剪不断”的艺术魅力和中国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。他们创作的“山涛悬丝”、“杨震拒金”、“退粮责子”三幅作品在大家的精雕细琢下跃然纸上,每一幅作品构图巧妙、立意深远,每一幅画面都向大家讲述着古人秉公办事、不徇私情、不谋私利、清白做人的传统美德和廉洁故事。他们匠心独运,在方寸之间刻绘出的廉洁思想,充分发挥了廉洁文化浸润人心、涵养正气的作用,让大家在感受剪纸文化魅力的同时,也上了一堂新颖的廉洁教育课。
山涛悬丝
西晋山涛为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为官三十余年,宠辱不惊,始终以清廉简约安身立命,从不收受他人的礼物。他担任吏部尚书时,前来请托送礼的人络绎不绝,但无一不被他当面拒绝,灰溜溜地离去。县令袁毅心生一计,趁山涛不在,偷偷地给山涛家送去百余斤真丝。山涛回家得知后,无可奈何,只得命令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。后来,袁毅劣迹败露,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,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,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,虽已为虫蛀食,但尘埃封印如故,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,因而送了他一个雅号—“悬丝尚书”。
杨震拒金
杨震自幼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是名震一时的大才子。在历史上,杨震以“四知”拒金而为人们津津乐道,又以“清白传家”被后世广为传颂。杨震虽位高权重,却始终为官清廉、不谋私利,一生都在追求清白正直。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,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,听说杨震途经本地,为报答知遇之恩,特备黄金10斤,趁夜深人静送至杨震住处。杨震不但不受,反而严厉斥责了王密。王密辩解说:“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,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。”杨震说: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你知,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?”从此,杨震“四知”拒金的故事,就传为千古佳话,后人因此称杨震为“四知先生”。杨震为官十几年,即使后来官至太尉,依然秉承清廉作风。
退粮责子
李畲,唐代的监察御史。其母为人清白正派,卓有见识,对其影响深厚。当时朝廷给官员们发放的俸禄,其中有一部分是粮食。有一回,负责发粮食的官差把李畲的俸禄给他家送去。李畲的母亲觉得这些粮食显然比儿子应得的俸禄多,量一量,果然多出了十五斗。于是就问是怎么回事,官差回话说:“监察御史的俸禄多出来一些,那都是正常的。其他的御史也都是这样的。”李畲的母亲又问:“这粮食是你们送来的,运费收多少呢?”那官差说:“老人家,这运费您就更不用操心了。我们有办法解决。”听到这儿,李畲的母亲气不打一处来,逼着那官差把多发的粮食带回去,还把运费也给了他。等到李畲退朝回家,母亲严厉斥责他渎职,又数落他身为监察官带头搞腐败。李畲被母亲骂醒了,于是毅然弹劾了发放俸禄的官员,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……
发放俸禄的仓官故意多发俸米,用官米来编织自己的关系网,这已经成为当时官场的潜规则。李畲一旦习惯了这种潜规则,贪腐起来就没多少心理障碍了。因此,李畲母亲的所作所为不是对儿子苛刻,而是出于清白做人的大义,也是对儿子的拯救。正是因为母亲的义举与切责,才使李畲觉醒为反腐的斗士。
一刀一剪扬正气,一毫一厘颂清风。此次活动将剪纸艺术与廉洁教育的完美结合,既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,又创新了廉洁教育宣传载体,传递了以廉为荣、以贪为耻的价值观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以本次“新年廉政”第一课为起点,共同开启2025年风清气正,干事创业的新篇章。